门店信息
太欣新材料科技太欣新材料科技太欣新材料科技问题、培育更健康的成长模式,便利蜂去年下半年正式开放加盟,转眼间几个月过去,该品牌可谓有喜又有忧。近日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从便利蜂内部人士处获悉,其加盟店的数量已经从零增长到六七十家,但与此同时收缩状态也未终止,从最多时的2800家减少到一千一二百家。
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便利店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,便利蜂也没能逃过调整,资本逐渐远离,只好开放加盟。虽然第三方机构预测接下来几年便利店市场将逐渐复苏,但这阵风似乎更偏向于头部企业,便利蜂这家正在战略收缩的品牌,到底能否享受到新的红利,还有待市场检验。
“现在全国大概有六七十家加盟店,大部分在北京。”在近日举办的一场“便利蜂伙伴供应共赢说明会”(下称“说明会”)上,主持会议的便利蜂运营人员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而此时距离便利蜂开放加盟已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时间。
“便利蜂伙伴供应共赢说明会”是便利蜂为有加盟意向的人员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,本报记者参加的这一场,除了便利蜂公司的运营人员,其他意向者大概有10人左右。
日前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走访了几家在北京的便利蜂门店,不过这些门店都是直营,并不是加盟店。
在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看来,不管是便利店还是其它品类的加盟品牌,都不会一开始就大规模开放加盟,也就是说开放加盟的速度不会特别快,因为商家也要观望加盟效果如何,所以便利蜂现在这样的加盟店数量和加盟速度是非常正常的。
记者从上述会议中了解到便利蜂的利润分成方式。根据便利蜂给出的信息,毛利越高,加盟者分得的利润比例越低。以北京为例,月度销售毛利低于8万元的门店,0-5万元阶梯下,加盟者分得的比例为60%,5万元-8万元的部分,分成比例为13%;超过8万元的门店,8万元-10万元的部分,分成比例为43%,10万元-15万元之间的分成比例为32%,15万元-17万元之间的分成比例为20%,超过17万元的部分分成比例仅10%。
而且,加盟者所得利润并非每月月底结算,前期合作收益80%月度结算,剩下20%中的70%季度结算,剩余部分在下季度的季度结算时滚动结算。
对于这样的分成方式,有意向者提出了异议,但便利蜂运营人员也只表示公司就是这样规定的。
对此,李成东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分析道,其实不同品牌便利店的加盟策略都有差异,便利蜂这样的分成模式与其委托型伙伴共赢(总部提供店铺)的加盟模式有关,毕竟一些成本(比如房租)是由便利蜂来承担的,当然,便利蜂这样规定的最终目的,是为了控制加盟方盈利的上限,加盟店不一定都能实现盈利,还有一些店可能是亏损的,便利蜂要考虑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问题。
开放加盟在便利店领域并不稀奇,几乎所有的品牌最终都会走上这条路,但便利蜂选择加盟的原因,考虑到时间节点的问题,其实是有一点无可奈何的。
最初,便利蜂是打着“无人零售”的旗号创办的,与缤果盒子和欧尚集团合作的无人值守便利店、深蓝科技联合娃哈哈共同推出无人智能零售店TakeGo,以及阿里实验室对标Amazon Go的无人商店——“淘咖啡”一起,开启了一个无人零售的狂欢时代。
由于并非彻底的无人零售模式,便利蜂得以在无人零售店逐渐销声匿迹的2018年存活下来,然而前两年因为疫情影响,便利蜂提出了“冬眠计划”,让部分门店、运营太欣新材料科技、供应链等板块暂时“静默”,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损失。
处于这个境地的便利蜂,已经很难得到资本的青睐。据天眼查公开信息,便利蜂的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2020年5月,融资规模在15亿美元;在此之前,便利蜂曾融资两轮,投资机构有腾讯投资、高瓴资本、斑马投资,累计融资5.56亿美元。不过,便利蜂官方并未就融资信息披露过具体内容。
至于上市,2021年,便利蜂曾被传出将赴美上市的消息,但此后不久便没了下文。此后两年,便利蜂上市一事便更没了影。
李成东认为,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便利蜂无论融资还是上市都不容易,开放加盟也是为了解决现金流的问题,而加盟模式在便利店领域也是常态现象。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指出,“加盟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资金和管理压力太欣新材料科技,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盟扩大规模,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成本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”
至于利润问题,说明会上,便利蜂展示的PPT显示着,1月-12月为投资回收期,13月-60月为投资回报期。
但一年时间到底能否收回成本还有待探讨。据了解,虽然当下便利店行业规模持续增长,但利润端却呈现下滑趋势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毕马威共同发布的《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》显示,在2019年-2022年,中国的便利店门店数量从13.2万家增长至30万家,平均单店日营收则从5297元下滑到了4794元。
且便利蜂相较于其他便利店太欣新材料科技,商品的价格并不算高。本报记者在一家便利蜂店和一家711店对部分商品价格进行了对比,发现一根糯玉米在便利蜂的价格是4.5元,但在711要卖到5.8元。
第一步就是关店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,2020年底,便利蜂门店数量已达2000家,截至2021年底,全国便利蜂总店铺数量达2800家。
但“冬眠计划”开启后,便利蜂在全国范围内便持续关店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(CCFA)公布的2022年“中国便利店TOP100”榜单,便利蜂以2005家的门店数量排在第15位;但去年9月,《华夏时报》致电便利蜂,工作人员透露当时在全国还有1300多家门店;日前,当本报记者再次询问时,工作人员称还有一千一二百家门店。
在某社交平台,不少来自二三线城市的网友透露,公司楼下的便利蜂关了,家门口的便利蜂关了。对于上述关店信息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想就此采访便利蜂方面,但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己已于半年前离开便利蜂,“已经没有公关部了。”
与其他正在扩张的便利店品牌相比,便利蜂显得十分落寞。同样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22年“中国便利店TOP100”榜单中,美宜佳以30008家门店位列第一;罗森以5641家门店位列第五位;711以3319家门店位列第八位;全家以2666家门店位列第十位。
这些头部品牌还在继续扩张中,突出表现为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下沉。比如,美宜佳在2021年就制定了“未来10万店”的战略目标,据GeoQ Data品牌数据,其门店数也从2022年底的3万家一路暴增至去年9月底的近3.5万家;而罗森计划到2025年使中国门店总数达到1万家。
毕马威中国在《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》中指出,随着各国和地区放宽新冠防疫限制,消费者出行机会增多,全球便利店市场得到明显的复苏;预计2023到2026年,全球便利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9.3%,便利店数量持续快速增长。
至于便利蜂的情况能否随着整体市场的复苏而得以改善,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。